当前位置:首页 > 质量观察 >

预制菜的是是非非:万亿赛道背后的知情权之争

2025-09-19        产品可靠性报告

  7分钟上齐3道菜,刚坐下不到5分钟菜就端上来了……这些如今在许多餐厅司空见惯的高效率背后,是预制菜正在大规模进入餐饮业的现象。

  “许多顾客一来就问,你们西贝是不是预制菜?”有媒体公开报道,2025年9月,上海一家西贝门店的店长拿着专门制作的解释图册对记者说。这家店甚至允许顾客参观后厨,以证明自己的清白。

  这场始于网红企业家罗永浩对西贝莜面村的质疑,最终演变为一场关于预制菜行业信任问题的大讨论。消费者担心的是,自己花了现炒菜的钱,吃到的是不是预制菜。

  预制之争,风波缘起

  2025年9月,罗永浩公开质疑西贝菜品“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呼吁强制餐馆注明预制菜使用情况。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最初态度强硬,表示“会走法律程序,一定会起诉他”。

  西贝迅速回应,发布致顾客公开信,公布13道菜品制作过程的“作业指导书”,并向全社会开放后厨参观。贾国龙后来在某行业群内表态:“我应对方式有错,改。做饭的围着吃饭的转,你说咋好就咋办。”

  概念混淆,认知鸿沟

  争议背后,是消费者与行业对预制菜理解的巨大鸿沟。在不少顾客眼中,只要不是厨师站在灶台前现炒的,都属于预制菜。

  然而,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界定:预制菜是以农产品为原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该规定特别指出,连锁餐饮企业中央厨房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西贝厨师长解释道:“我们使用的央厨配送原料,和家庭购买的速冻水饺完全是两个概念。”

  万亿市场,飞速增长

  尽管存在争议,预制菜产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万亿赛道。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预制菜行业发展报告》指出,预制菜产业有望发展成下一个万亿级市场。

  数据显示,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在2026年将达10720亿元。2025年上半年,广东预制菜产业规模已突破960亿元人民币,占全国总量的13.7%,同比增幅超过28%。

  广佛山大盆菜、汕头牛肉丸、湛江金鲳鱼、珠海海鲈鱼、梅州客家菜等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带动上下游逾1.5万家企业发展。

  消费者忧,知情权失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担忧主要聚焦两个方面:知情权缺失与质量隐忧。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进行的调查显示,65.6%的消费者认为饭店、餐馆使用预制菜应当提前告知;78.1%的消费者反映线下饭店、餐馆使用预制菜未做到提前告知。

  “我去餐馆吃饭,肯定想吃现炒的,如果餐馆用的是预制菜,还卖那么贵,会让我有种被宰的感觉。”北京市朝阳区消费者杜先生表示。

  中国消费者协会调查表明,包装标识不清晰导致85%消费者无法准确了解食材来源及加工流程。美团餐饮研究院数据显示,餐饮企业预制菜使用未明确告知率达63%,让消费者有“被欺骗感”。

  健康风险,营养之忧

  除了知情权,健康风险也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食品科学》期刊研究显示,食材预熟化让维生素C、B族维生素等热敏性营养素损失率达50%~70%。

  虽然国家禁止预制菜添加防腐剂,但消费者仍存疑虑。

  预制菜还存在营养结构失衡问题。为掩盖冷冻损耗,其钠含量普遍过高,如某品牌红烧肉钠含量达每日推荐量的80%,脂肪含量较现烹饪高30%~50%。第三方检测显示,预制青菜类铁含量仅为新鲜菜品的40%。

  标准将至,行业可期

  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将是预制菜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合规时代”的关键节点。

  该标准对预制菜的分类、原料、加工工艺、贮存运输及检验方法作出了统一规定,并首次提出“不添加防腐剂”等强制性指标。与现行141项团体、地方标准相比,国标条款更聚焦“安全底线”,为监管执法提供直接依据。

  罗永浩对此表示:“太好了,万众期待!”他在微博中强调:“既然预制菜合法,餐馆当然有权使用预制菜,但消费者有权知道餐馆是否使用了预制菜。”

  透明化解,信任重建

  业内专家认为,要化解预制菜争议,需要透明化与标准化双管齐下。餐厅应像食品包装标注成分一样,明示菜品是否为预制菜。不妨通过二维码展示食材来源、生产日期等关键信息。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洪涛建议,餐饮企业应积极与消费者沟通,做到透明化,消除信息不对称,建立信任。建议餐饮企业持续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定期组织员工培训,采取明厨亮灶等方式,主动公示菜品的原材料、加工过程等信息。

  目前,餐饮行业已悄然分化出两条路径:一种是“效率型”餐饮,大大方方用预制菜,追求标准化与出餐速度;另一种是“体验型”餐饮,以“新鲜现炒”“手工现制”为核心卖点。

  三方共治,迈向未来

  预制菜已经发展成为大产业,不仅很多餐饮企业用,不少家庭隔三岔五也会买点快手菜。要实现健康与便利的平衡,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方共治。

  政府应强化监管,制定《预制菜营养标识强制标准》,明确标注营养素保留率等信息。推行“双随机”飞行检查制度,对特殊场景供餐企业每月抽样检测。

  企业要履行责任,采用微波速冻等技术保留营养。建立企业专属溯源码,让消费者了解全流程信息。开发针对儿童、慢性病患者的定制化预制菜。

  消费者应学会自主防护。采购时“四看”:看成分表、看保质期、看脂肪含量、看企业资质。家庭加工时添加新鲜蔬菜,用空气炸锅替代油煎。

  截至2025年9月,中国现有存续状态的预制菜相关企业超7.4万家。这个庞大的产业正处在关键转折点上。

  随着国标出台,餐饮行业可能会分化出两条路径:一种是“效率型”餐饮,大大方方使用预制菜;另一种是“体验型”餐饮,以“新鲜现炒”“手工现制”为核心卖点。

  无论哪种路径,透明化都是筑牢信任的基石。只有让“遮遮掩掩的隐秘菜”转化为“明明白白的放心菜”,行业才能行稳致远。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