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质量观察 >

“后备厢经济”要有正确的打开方式

2022-08-01        中国质量报

   夏日夜晚,许多城市大街上出现了一种新景观:在繁华路段,一些人将私家车停在路边,打开后备厢出售自制奶茶、提拉米苏、寿司等食品,以及玩偶、鲜花、摆件等杂货。市民漫步在各具特色的后备厢摊位间,选购自己中意的商品,感受着与商超等消费场景完全不同的消费体验。

  有人说,这是“后备厢经济”,是夜市摆摊的新玩法、新形态。只需有一辆自己的车,准备一些货品及简单的工具原料,并向管理方交点停车费,就可以开张,这让不少喜欢尝试新事物的年轻人感兴趣。在他们看来,摆个后备厢地摊虽说是下班后换个地方、换种形式“加班”,但这种“工作”完全自主,没有束缚,还多少能赚些钱,何乐而不为?

  对于在这个夏季里不断升温的“后备厢经济”,有学者表示,每一个后备厢摊位都独具个性,就像充满诱惑的“盲盒”,让人感受到新鲜消费体验带来的烟火气和新潮味,让城市变得生机勃勃,成为城市一道新风景,也是拓展消费场景、提振消费活力的微创新。也有评论者认为,“后备厢经济”的兴起,是关注生活体验、注重情绪需求的新生代消费者群体崛起的信号,它是年轻人的潮玩集市,让新冠肺炎疫情下原本疏远的社交距离缩短了许多。在此意义上,“后备厢经济”不仅具备商业功能,还兼具社交、文化功能。

  事实上,“后备厢经济”并非现在才出现的新事物。1980年9月,一位英国人在一个农场组织了全球首个汽车后备厢集市(Car Boot Sale,又称车尾集市)。之后,这种集市开始在欧洲流行,并逐渐向泰国、越南等其他国家传播。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我国一些城市也曾兴起过汽车后备厢售物,但由于汽车并未普及,经营者比较分散,并没有形成集市及规模,而且因有些经营者存在非法经营问题受到管制,这种经营方式慢慢销声匿迹了。

  2016年10月14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加大旅游、文化等领域有效供给,实施乡村旅游“后备厢行动”,首次提出“后备厢经济”的概念。当时是指市民从城市开车到乡村去旅游,去时车的后备厢是空的而在返程时里面装满当地特色产品的一种经济现象。而现在“后备厢经济”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变化,更多指的是地摊经济的一种延伸。2020年受疫情影响,我国经济面临巨大下行压力,就业形势严峻。相较于其他创业就业方式,摆地摊的成本和风险更低,为创业提供了新思路。于是,我国各地放开政策鼓励摆地摊,推动地摊经济发展。自由职业者、上班族等纷纷摆起了地摊,一时间地摊经济火遍全国。因为现在私家车普及,地摊经济也有了新的形态,后备厢摆摊成了地摊经济新一轮风潮。

  不过,尽管“后备厢经济”在新的消费场景和新的流量下,通过新的经营方式带给消费者新的消费体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同时,这种经营模式也给疫情之下的社区、市场和实体经济注入了活力,但有经济学者认为,“后备厢经济”毕竟是源于疫情之下被动的经济压力,是一种短暂性的经济现象,并不代表市场演化的方向,也不具有较强的系统自我发展和调节的能力。而且,目前“后备厢经济”还存在一些乱象,比如占道经营、噪音扰民、乱丢垃圾、食品不卫生不安全、商品质量不高、侵犯知识产权等,这些问题给城市管理带来挑战。显然,“后备厢经济”想要成为一种长久存在的经营业态、一种稳定的灵活就业方式,还需要政府加强管理,引导行业自律,推动其朝规范化方向发展。

  政府方面要做好有关后备厢经营模式的顶层设计,制定“后备厢经济”运营规范,对不同类型的“后备厢经济”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尤其是在涉及环境、健康和安全问题方面要加强规制,从制度层面监督和引导其有序良性发展。同时,制定后备厢运营模式下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制度,做到制度先行,让消费者放心消费。

  《中国质量报》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