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监管 > 标准规范 >

热点论坛||从伊利、蒙牛乳业标准谣言看舆情应对

2020-07-12    产品可靠性报告    产品可靠性报告
本刊智库专家团专家  康慨
  日前,一篇题为《深扒蒙牛伊利六大罪状,媒体不敢扒那就我来扒》的文章迅速登上了各平台的热搜,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文中观点主要有:一是蒙牛、伊利的牛奶越喝越没有奶味了;二是不择手段打压巴氏鲜奶;三是绑架降低乳品行业标准指标;四是对举报者的打压甚至是跨省追捕;最后提出了对蒙牛和伊利对整个奶业、对竞争对手、对消费者、对奶农、对政府、对香港与整个内地的6种表现和6大罪状的质疑。
  文章中虽然有很多观点违反科学、违反现代工业常识,但这种“爆料”由于所谓的公知言论,抓住了网民的心理,所以迅速吸引了眼球,也引起了一些舆情部门的关注,相关贴子出现不久后,很快即被删除或是“下架”,但文中提到的我国乳企新标准中蛋白质含量及菌落总数与原标准相比较的倒退及落后于国外标准的情况,还是让消费者颇感困惑。
  很快,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在网上发布了一份类似官方的声明,指出网上文章罔顾事实、刻意杜撰、用心险恶。不仅对蒙牛、伊利造成了不良影响和伤害,对中国乳业也是极大的伤害和抹黑。同时强烈要求有关平台立即删除该文章,取消该微信号,责承作者公开承认错误并向伊利、蒙牛及中国乳制品行业道歉,以消除影响。。。。。。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个别企业或个人、自媒体、公众号通过所谓的“深挖”方式,生拉硬凑、翻箱倒柜发表一些明显违反常识、但又十分触目惊心、吸引眼球的文章。比如“中国食盐添加‘剧毒’亚铁氰化钾”、“震惊!抗生素滥用,中国的食品安全再次让人心寒”等,可以说是不胜枚举、防不胜防,千方百计增加阅读量和访问量,甚至是乐此不疲,但这背后也暴露出我们的舆情应对还有很多的不足。
  一是权威机构发声少、动作慢。就拿此次的伊利、蒙牛乳业标准谣言及类似舆情的应对情况看,作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牵头发布单位的国家卫健委,完全可以及时站出来,直接或是组织行业权威专家正面发声,介绍标准起草、制定、发布的经过,通报相关标准指标的设置及确定的考量(比如本次舆情文章中提到的蛋白质、菌落总数指标值的调低),迅速回复社会关切,消除群众恐慌心理。在一些部门规章中,如《食盐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十八条第二款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发现可能误导消费者和社会舆论的食盐质量安全信息,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专业机构、相关食盐生产经营者等进行核实、分析,并及时公布结果。这样一些规章中越来越重视舆情的关注、分析和研判,要求监管部门及时公布结果。只有正确、权威、客观、正面调查的及时发声,才能较好的还原真相、平息谣言。
  二是相关机构不中立、反应不恰当。此次谣言出现后,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到是反应迅速,及时发表了声明。这一作法本身其实是正面、有益的,但从声明内容看,还是有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协会本应是一个客观公正的第三方,是行业自发形成的非赢利组织(在国外统称NGO,即非政府组织),是政府和企业之间重要的桥梁和纽带。在国家近年来全面开展协会与政府脱钩的大背景下,更是天地广阔、大有可为。但时至今日,一些协会中立性地位仍然存疑,公益性不显、代表性不够。有些协会仍然无法适应与政府部门完全脱钩的形势,独立发展、服务行业能力偏弱,自觉不自觉的还把自己当成政府机构,对媒体、对企业指手画脚。如乳制品工业协会这次的发声虽然标题是声明,但措辞中却是要求国家有关部门立即。。。。。。,责承作者。。。。。。。完全是居高临下的发号施令;声明中也未对舆情文章中提到的专业问题给出解释。不得不让人对协会的代表性、客观中立性产生怀疑。再扒一扒这个协会的组成及会长、副会长单位,伊利、蒙牛都是赫然在列(其实国内很多行业协会也大都如此,都是由该行业的头部企业担任会长,主持日常事务)。作为全国性的乳制品工业协会,大企业加入其中并起到重要作用本无可厚非,但完全由大企业把持,并在这个时候简单讨伐式的发声,效果其实并不好。完全可以由协会牵头,组织邀请国际、国内知名的食品安全专家、高校知名学者,客观公正的做出说明,平和、理性的指出文章中的谬误,从而更好的打消消费者疑虑。
  三是日常科谱要重视。为什么很多谣言文章很容易吸引眼球?撇开其内容夸大、随意杜撰不谈,其传播方式、内容编排、标题选择都会精心策划,紧扣消费者心理,因而更能吸引眼球,引发关注。而这些现代传播方式的研究和应用就很值得科谱类文章学习借鉴。我们很多食品安全方面的科谱知识,虽然内容绝对正确,但因篇幅冗长、内容晦涩难懂,普通消费者很难有耐心读下去或是完全读懂。迫切需要从消费者的角度,转变宣传形式,从长期以来的高高在上到适度变化,更加通俗易懂来走入千家万户,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占领舆论阵地,更好的实现简谱,服务消费者。
  另外,从本次舆情的关注焦点——乳制品标准,也暴露出我们长期以来在标准方面的宣传误区。其实无论是普通产品国家标准还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都是这个行业大多数企业都能达到的最低要求,或是该类食品最基本保证安全的底线,真正的优质产品、品牌商品大多其实执行的是团体标准甚至是更高要求的企业标准。
  早些年国人争相采购的日本电器,其产品大多均执行比国家标准高很多的企业标准。国家标准更多需要考虑的是反映该行业整体能够达到普遍水平,并根据该行业的发展进步适时调整。这个时候,作为一个聪明的大企业,伊利也好、蒙牛也罢,其实完全可以借此机会声明本企业产品执行的是比国家标准更高的企业标准,并请权威媒体、专业机构在市场上随机公正抽样并检测,有底气的甚至还可以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用事实来证明自身产品品质的优越,打消消费者的顾虑,把坏事变成好事!
  很多企业正确舆情攻关这一课是时候该补上了。


新闻推荐